中新社阿联酋迪拜12月5日电 (记者 庞无忌)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5日在向阿联酋迪拜举办的一场COP28(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)边会发表书面致辞时表示,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。
当日,COP28中国角举办“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: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”边会。陆磊在书面致辞中表示,当前,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,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、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,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保持较快发展态势,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驱动力。
银行业是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。陆磊透露,目前,绿色贷款在中国绿色金融中居首要地位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8.58万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居全球第一,其中近七成投向了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的项目。
银行业成为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力量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中国绿色债券余额达到1.98万亿元,居全球第二。同时,银行业还综合运用信托、租赁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绿色发展。
在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方面,陆磊指出,中国银行业ESG体系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,A股42家上市银行已全部披露2022年ESG报告,对完善中国金融业ESG信息披露标准和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。
他指出,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,需要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高标准、开放性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。
——完善标准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基础。以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为契机,调整更新现行绿色金融标准。对标国际先进做法研究建立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学,推动制定国家标准。
——丰富产品服务体系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。综合利用信贷、债券、信托等多样化工具提供绿色金融服务。创新产品服务,探索并购融资、气候债券、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。
——强化风险管理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保障。建立绿色金融监测与分析模型,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的预见、应对和处置能力。完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方法,探索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。(完) 【编辑:朱延静】
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(记者 王恩博)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(Jens Eskelund)5日在北京表示,不与中国建立强有力合作关系,就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。欧洲企业在脱碳技术等绿色领域希望拉近与中国的距离。
“中欧合作伙伴对话·共塑绿色发展新动能”活动当天在北京举行。彦辞在发言中说,尽管欧中双方存在一些差异,但合作必不可少。双方尤其需要找到共识,以便携手把握全球机遇。
在他看来,当前没有什么变化比气候变化更为紧迫。欧盟和中国都认为绿色低碳转型至关重要,双方已在该领域开展了可贵合作,且还可以一同做得更多。欧盟各成员国处于不同发展水平,各自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,欧中双方可就制定切实可行的脱碳政策进行合作,探索如何将广泛的相关方利益纳入考量。
“显而易见,如果不与中国建立强有力合作关系,就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。”彦辞说,中国是在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方面作出贡献和承诺最多的国家,不仅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,过去几年在绿色金融发展、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等方面亦取得不俗成绩。
他指出,欧洲公司希望拉近与中国的距离,与中国开展合作,这为深化欧中全面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。与此同时,在绿色技术方面,欧洲也有很多可以向中国学习之处。只要双方共同努力,持续深化合作,就能取得具体成果来应对挑战。(完) 【编辑:朱延静】